由谢林隔离模型想到的……

缘起

因为参加了开饭团(开智组织的翻译小团体),本周翻译任务里面有这样一句话:

Schelling’s segregation – even when groups only have a mild preference to be around others with a similar characteristic – say, a preference for playing baseball – neighbourhoods will segregate on this basis.

自己琢磨了半天,没明白。求助饭团,得到大牛的论文笔记。豁然开朗之余,有几点感想,纪录在此。

谢林模型

谢林模型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,种族隔离,或者群体之间的隔离到底是因为人们是种族主义者,还是因为其他的原因。谢林通过一个简单的模型,得出了一个颠覆人们直觉的观点。模拟的结果表明,最开始随机分布的个体,仅仅是因为不想自己变成社区里面的绝对少数,并且因此而倾向于搬家的话,最后就会变成完全的种族隔离。

这一结果和长久以来种族之间的互相敌视的印象大不相同。我们都不喜欢变成群体里的少数,而我们也都更喜欢和自己有共同点的人在一起,这几乎是人的天性。因此,种群之间或者不同属性的人之间的隔离,似乎是群体或者社会的必然发展结果。

更多关于谢林模型的发展、争论,强烈推荐这篇论文笔记:种族隔离与种族主义

主义 or 天性

所以,把这个问题推及到人之性善性恶的问题上,就会引出一个耐人寻味的观点——有一些我们认为邪恶至极的品质,可能就是人和人类社会天然的属性,比如谢林模型里面的种族主义,我们都觉得种族歧视的人很可恶。另一个类似的实验,津巴多的监狱实验,也得出了一个类似的观点——一个暴虐的狱卒,可能原来就是个老实巴交的学生,而一旦进入了角色之后,这种转变就会自然而然的发生。

这种想法产生的时候,首先当然是无力感,因为这就意味着,只要环境合适,自己就可能会变成种族主义或者虐待别人的暴徒。当我们在这样的环境里面的时候,别说改变,哪怕意识到都非常困难。而当一些暴行,很多时候是群体性的暴行发生的时候,我们很难去追究其中一两个人的责任。因为如果平心而论,如果我们自己在那样的状况里面,我们自己也不见得会独善其身。

这就好比,水里鱼,很容易忘记了水的存在。如果想要改变,就只有时刻提醒自己,This is water.

悲观

所以很多时候,我是悲观的。

人,不是只有自己的封闭的系统,我们受到别人的影响远远多于自己对自己的影响。而我们能做的,也许只是在别人的汪洋大海里,慢慢地剥离出一个自己,又亦或者,我们从来就不曾有过自己……

Reference

Back